实施亿元以上与京津合作项目948项,总投资6065.9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917.75亿元以上,承接京津疏解转移项目个数、总投资额居河北省前列——这是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至2024年底,唐山交出的成绩单。
唐山是工业之城,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在全市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中,我市对接京津,服务京津,融入京津,从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中汲取新优势,在优化分工中集聚新动能,推动了全市产业加速转型,创新主体日益活跃,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首钢京唐公司”)是协同发展的先行者、示范者。从北京石景山搬迁至唐山曹妃甸,不仅完成从“山”到“海”的跨越,更开启了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之路。从“裤腰带”窄带钢到钢卷厚度只有0.07毫米的“蝉翼钢”,再到海水淡化为主的循环用水体系,首钢京唐公司的实践带动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在首钢京唐公司的引领和示范下,我市本地钢企通过自主研发或引进先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节能减排等措施,不断提升钢铁产业竞争力。2018年,津西钢铁集团完全自主研发的钢板桩生产线正式投入使用。如今,津西钢铁已能生产出16个系列32个规格的钢板桩产品,这些高效节能的环保建材,以其卓越的施工效率受到客户赞誉。公司负责人颇为自豪地透露:“国内市场超过60%的钢板桩都源自津西。”这是我市钢铁行业迈向高端化的一个缩影。
协同发展推动我市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更促进了钢铁全产业链提升,本地企业呈集群化、链式化发展。
在位于乐亭经济开发区的华北康港钢构有限公司内,一垛垛标准化钢管整齐码放在堆场,等待发往雄安新区建筑工地。该公司总经理杜玲说:“除了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我们公司生产的钢模板、脚手架等建筑支护产品,还参与过国内外很多重点工程建设。”
建筑支护产品,钢材用量大,乐亭经济开发区凭借钢铁原材料等优势,陆续承接由京津转移过来的建筑支护企业,如今已吸引70余家相关企业入驻。该开发区不断延伸钢铁产业链条,建起以新型脚手架、模板、大型金属结构件等为主的建筑支护装备产业园,打造了全国知名的建筑支护产业生产基地,成为“中国模板脚手架之乡”。2024年,乐亭县建筑支护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
在位于曹妃甸区的巴威装备制造唐山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内,各种型号的钢管有序码放,焊花飞溅,打磨声此起彼伏,现场一派火热。
“这是北京巴威公司打造的高端装备制造新基地项目,生产大型电站锅炉,承担了总部的全部产能。这里既紧邻钢铁产地,又紧邻港口,企业运营成本大大降低。”公司党委书记曹明明说,该项目自2023年8月投产以来订单不断,发展势头强劲。
引得进来,能留得住,发展得好。我市深化产业发展协同机制,全面提升京冀曹妃甸、津冀(芦·汉)协同发展示范区等区域承接能力。2024年,又相继吸引大唐京津冀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国能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华电碳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10家央企二级子公司来唐落户,为我市产业转型步伐再加力。
位于遵化的巨视(唐山)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北京研发、唐山制造的科技型企业。厂房内,工作必一运动中国官方网站人员轻触屏幕,智能剥板栗机器人便挥动起机械臂投入工作。随着一道道激光闪过,随机散落在工作台上的板栗被划出一道整齐的小口,划过口的板栗用必一运动中国官方网站手一捏,就轻松实现了栗仁和皮的分离。“这款机器人能计算出板栗的最大开口直径,并据此进行精确的划口操作。在它之后,我们又研发了剥核桃机器人,市场反响很好。”巨视(唐山)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建军介绍,除此之外,水果分选机器人、农产品装箱机器人等更多的农业机器人还在生产中。
河北第六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提供城市治理和智能制造人机协作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公司。近日,该公司的专业团队正为一家企业量身定制产品视觉检测方案。公司总经理杨胜为说,选择由北京来唐山发展,正是看中了这里良好的创新生态。值得一提的是,京津冀三地携手打造的六条重点创新产业链中,机器人产业链由河北领衔。如今,第六镜公司在机器人企业“扎堆儿”的高新区不仅扎下了根,还与多家机器人企业开展了深度战略合作。
协同发展澎湃创新动能,创新生态更滋养新兴产业。数据显示,2024年,我市106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完成投资148.2亿元,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记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