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一·运动(B-sports)官方网站-打造运动新生态

广东制造的“新”密码藏于何处-必一运动官网

广东制造的“新”密码藏于何处

2025-07-09

  从代工贴牌到自主创新,从传统车间到智能工厂,广东制造的蜕变藏在每一个细节里:当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汽车穿梭于大街小巷,融入居民生活圈;当联合飞机的无人机在应急救援时精准穿越复杂地形,完成高危作业;当利元亨的智能装备在全球各地高效运转;当众擎机器人的通用具身智能体与人类共舞;当奥比中光的3D打印线激光轮廓仪让复杂工艺品从图纸秒变实物;当凯特精机国产高精密滚动功能部件实现自主研发和制造;当广州数控实现机器人控制器与焊机一体控制……这些以往大众或许叫不出全名,但充满科技元素的“粤字号”智造,让广东从“世界工厂”升级为“智造高地”,在全球产业链上写下属于广东的鲜明注脚。

  连续36年地区生产总值领跑全国的广东,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新质生产力培育态势明显,是名副其实的智能制造“尖子生”。据广东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广东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2%,占当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32.0%。

  企业是制造业的主力军、创新的策源地。以“制造业当家”的经济第一大省广东,面对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如何实现产业向“新”,“智造”澎湃?

  近日,中宣部组织的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广东。《金融时报》记者两线齐发、辗转十城,在企业一线、产业前沿,在轰鸣运转的流水线间,在精密调试的实验室里,寻找广东制造业的创新密码、向“智”攀升的探索经验。

  在这里,不仅有获得了全球首张低空无人驾驶载人证的载人无人机,还有飞行救护车、飞行背包等已在生活场景中发挥作用的无人机装备。从技术创新到产业集聚,广东正书写着从“地面奔跑”到“低空翱翔”的产业跃迁故事。

  数据显示,广东全省低空经济规模超千亿元,聚集了低空经济相关企业1.5万余家。《金融时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24年,深圳市的低空空天产业已实现两位数增长;中山市目前共有33家企业进入低空经济领域,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超57亿元。

  纸上的数据是冰冷的,眼前的图景却是滚烫的。记者在走访调研的一家家企业中看到了具象化的低空经济发展脉搏——

  在联合飞机集团深圳基地的生产车间内,身着蓝色工装的工人们手中的螺丝刀、扳手默契配合,将零散部件一点点组装成完整的Q100无人机机体。这款今年3月才设计投产的新型农业植保无人机,目前月产量已达到1000台。

  虽然是新机型,却从未停止针对实际需求的打磨。“我们根据农户在使用过程中的反馈,一直在进行研发调整。”联合飞机集团工业设计师唐安澜笑着告诉记者,“经销商一次可能会收集整理反馈200多个问题。”

  位于中山的福昆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依靠政企深度协作,推出了E6A、E05A等巡检类无人机。如今,其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已经实现产业化,在公共安全、应急消防、能源设施巡检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敢为人先的南粤大地上,这样的故事并不稀缺,在政策沃土的持续滋养中、在经年累月金融活水的点滴浇灌下,一批又一批有能力、有担当、有闯劲的企业成长与壮大。这些企业的成长轨迹,不仅是自身奋斗的缩影,更是广东低空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广东将加快构建应用和产业互促、制造和服务融合的发展格局,预计到2026年,实现低空管理机制运转必一运动sport网页版登录顺畅、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应用场景加快拓展、创新能力国际领先、产业规模不断突破,市场规模超过3000亿元,打造全国领先的低空经济产业高地。

  爬坡、跳跃、旋转、跟随……在东莞的XbotPark机器人基地里,本末科技的两台轮足机器人在面积不大的测试场内灵活地根据指令做着动作。

  踮脚、屈膝、伸手、转圈……在深圳的众擎科技有限公司运控中心内,人形机器人PM01跟随节奏跳“斧头舞”时有模有样、动作流畅,科技与韵律碰撞出的独特美感令记者眼前一亮。

  输料、定位、焊接、调试……在佛山美的库卡智能制造科技园中,广东首条“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全自动生产线精准地进行着全流程自动化作业。

  如今已成为中国最大智能机器人产业聚集区的广东,2024年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营业收入已超过900亿元,整体实力处于国内第一梯队。在这里,大批机器人企业蔚然成势。

  广东省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以下简称“广智院”)与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以下简称“AIRS”)为这些“种子”提供了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的养分。

  走进AIRS,一片开放区域内,工程师们围坐于显示屏前,指尖在键盘上飞快跳跃,屏幕上实时刷新着参数与算法模型;一旁的科研人员正在对机器人进行测试,金属关节的摩擦、机械臂的伸缩不时发出轻微声响……从技术创新到应用落地,从人形机器人到工业机器人,一系列多场景让实验室的构想在这里走进现实。

  AIRS常务副院长丁宁表示,不同学科、不同需求的研发团队在这里共享场地、携手并进,赋予机器人产业更大想象空间;AIRS推动技术集成与落地应用,力争成为机器人产业的推进器。

  作为10年前成立的机器人与智能制造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广智院也在围绕工业机器人、高端智能装备、无人自主技术产品、工业大数据、大功率激光器等装备及核心部件开展研发和成果转化。

  “我们有一套独特的创新模式与运行机制。”广智院副院长周晓晓对《金融时报》记者说,广智院以企业化运作模式,从团队建设、产品研发到技术服务、产业孵化,都有当地政府支持、有市场盈利能力、有激励机制。

  特别是在产业孵化方面,据悉,广智院构建了全链条孵化培育机制,搭建了多层次投融资体系——联合东莞市产业投资母基金、广东省粤科松山湖创新创业投资母基金及其他社会资本发起成立了规模10亿元的长劲石智能制造专项基金;与东莞金控、万江街道联合成立规模1亿元的金万青禾智造升级产业基金。

  算法模型的每一轮迭代优化、应用场景的每一处落地验证、投融资的每一笔精准注入,都将无形的技术转化为机器人产业可触摸的生产力。

  在深圳,一组有力的数据刻下了企业科技创新的坚实足迹: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都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和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出自企业。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随着主火炬被点燃而铺陈开来的祥云“碗边”、徐徐升起的奥运五环、刘欢和莎拉·布莱曼演唱时的地球影像以及北京冬奥会上的冰立方和冰瀑布,都是广州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励丰文化”)“科技+文化”的创新结晶。

  在励丰文化近3000平方米的展示中心内,李太白的《将进酒》正被挥毫展现,杜丽娘在光影间游园惊梦……通过前沿的全息投影技术,这些大众熟知的经典桥段幻化成虚实交织的视听盛宴。

  从央视春晚、音乐综艺节目到明星演唱会,广东熠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EK”)助力打造了千变万化的光影世界。走进位于中山市的EK研发实验室,光学测试、可靠性测试、耐久性测试等在记者眼前不断上演。

  凭借过硬的性能,EK的产品不仅走出了实验室,还走出了国门。“公司的产品在全球市场已具备强大竞争力。”EK公司总经理赖锦圣信心满满。

  2024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第二的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亿纬锂能”)同样也在海外市场一展所长,亚洲、欧洲、美洲均有其生产基地,车钥匙、血糖监测、智慧停车、智能零售等10余个生活场景中,都有亿纬锂能生产的锂电池。

  如今,科技创新正以能源为纽带,深度重塑产业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而科技与自然的融合,也在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路径。

  在江门,中集集装箱集团新会基地(以下简称“新会基地”)将“集装箱+”的概念延伸至多元场景,让钢铁箱体与自然生态、产业需求碰撞出绚烂火花。

  “集装箱可以养鱼、做污水处理。集装箱里装电池叫作储能,集装箱里装芯片叫作服务器。”新会基地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

  在这里,集装箱跳出单纯运输载体的范畴,蜕变为承载绿色创新的基础模块。据悉,新会基地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提升了集装箱的制造质量和效率,同时将集装箱的模块化理念应用于建筑领域,开发出一系列可快速搭建、灵活组合的模块化建筑产品。

  这些企业的差异化发展,体现了广东在科技、文化、能源等产业深度融合方面的积极探索与实践,生动诠释了唯有打破惯性、深耕场景、聚合势能,才能在新质生产力的赛道上不断开辟发展新空间。

  2008年,在广州一栋普通民房的储藏间内,一群青年工程师或埋头研究笔记,或记录着各种参数,这是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视源”)创业团队起步的一幕。最初,这群青年工程师手里仅有1.4万元。如今,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广州视源成长为营收超过220亿元的科技企业。

  坚持的背后,有从零起步啃技术硬骨头的执着,也有政策赋能、金融支持给予的底气与信心。

  “国家和地方对民营经济的支持政策是滋润民营企业成长发展的养分,让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希望。”广州视源相关负责人表示。

  萌芽、培育、孵化、成长……如今,科创的“种子”早已在广东生根发芽,长成一片产业“森林”。

  近年来,广东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大力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产业源头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进一步深度融合。

  据广东省委金融办二级巡视员刘凯文介绍,2022年以来,广东省政府与23家全国性金融机构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组织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签署233个具体合作项目,涉及半导体、大数据、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海洋牧场、现代农业等领域,金额共计1.31万亿元,目前已落地实现投融资超5270亿元。

  这种“政府搭台、金融唱戏、企业受益”的联动模式,不仅为金融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空间,更在企业层面催生出多元化的金融赋能实践。

  “我们对战略性新兴业务发展构建了多层级资金支持体系,包括直接资金注入、融资担保赋能、资产投资支持等。”中集集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外,我们还有自己的财务公司、保理公司等金融平台,可以为成员企业提供不同期限的融资,形成全链条资金保障闭环。”

  “从新厂建立伊始,EK就持续获得金融支持,辖内银行机构为该企业提供了全周期、全产品、全流程的金融服务。”中国人民银行广东省分行相关负责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作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EK获得单家银行授信由最初的8000万元额度提升至1.2亿元额度,并享受企业人民币协定利率、外币活期利率上浮优惠。

  同样,位于广东云浮的“电子工业大米”独角兽企业——广东微容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容”)在发展壮大的道路上也获得了金融的极大助力。据记者了解,自微容成立以来,当地的工行、农行、中行和建行等多家银行均为其提供过金融服务,从厂房立项建设到企业增产扩产,金融支持对微容进行了全方位的赋能。在业务层面,除了贷款,金融机构还根据企业需求为其办理信用证、保函、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等多种业务。

  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省科技信贷余额同比增长23%;创业投资加快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广东省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数和管理基金数量,均居全国第一。

  在技术的更迭中,广东的创新之火不灭,归根到底,在于络绎不绝、敢闯敢拼的人才汇聚。在这里,处处是忙碌的身影,处处有挥洒的汗水。

  在胜宏科技(惠州)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胜宏科技”)的智慧工厂里,智能设备与技术工人协同作业;在松山湖开发者村,不同领域的开发者碰撞迸发出新灵感……

  胜宏科技推进观念、科技、人才和资本“四个创新”,成功打造了行业首家新一代工业互联网智慧工厂。广东利元亨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权益保障、成长赋能和人文关怀三维度,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体系,2024年,通过“利剑班”“国际人才特训营”等专项计划输出52名复合型人才,上线门课程。

  在佛山华数机器人有限公司的实训中心内,某职业技术学校的数十名学生在进行实操训练,制造业小能手从这里起步。“技能型人才在我国比较稀缺,未来我们将致力于高质量人才培养。”该公司教育服务事业部副部长杨冲对未来充满信心。

  今年以来,广东加快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吸纳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来粤就业创业,为广东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充足的必一运动sport网页版登录人才储备。据悉,截至目前,“百万英才汇南粤”系列招聘活动持续进行,挖掘广东省内各地市和行业部门岗位超120万个,累计开展招聘活动4000多场。

  据悉,目前,广东省已推动建设28个市域产教联合体、111家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16个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广东省教育厅二级巡视员吴艳玲表示,广东省将积极引导高校围绕科技产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超常规定向增设一批“卡脖子”领域学科专业,前瞻布局一批智能泛在、生命扩展、物质创生、空间融合方向学科专业,抢占未来产业人才高地。

  以“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雄心,以“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姿态,那些奔涌而至的人才、持续迸发的创意、不断落地的成果,共同勾勒出一个更具活力、更富智慧、更有底气的“新”广东。破浪前行,未来可期。

  图为联合飞机集团深圳基地生产车间一侧整齐摆放着组装完毕的Q100植保无人机。本报记者 李珮 摄

  图为在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内,研究人员通过操控设备,控制机器人进行蔬菜模型抓取训练。本报记者 李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