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量全国第一、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全球最大、“空中飞的”开启载人时代、传统工厂“逆龄生长”质效飙升……今日安徽,“新”潮涌动,动能澎湃。
凭借“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以产业创新构建崭新业态,借力中国科大等科创资源实现尖端突破——这个曾被视为“小透明”的省份,正用创新驱动,书写从“跟跑”到“领跑”的逆袭篇章。
向“智”造、向空间、向科技、向未来,火热的江淮大地,不断激发内生动力,盘活资源禀赋,坚定向“新”探寻发展之路。
新能源汽车浪潮奔涌,智能化不仅体现在驾乘体验,更深度融入制造环节。在安徽,“汽车皖军”正经历一场从“制造”到“智造”再到“质造”的精彩跃升。
江淮汽车尊界超级工厂是集数字化研发、绿色低碳智造、品牌体验服务于一体的世界级智能工厂。车间内,1800余台智能机器人以毫米级精度高效协作。自动装箱、自适应抓取、自动运输系统与AI视觉质量监控无缝配合,确保车身外覆盖件零磕碰、零变形。
基于华为iDME工业数据模型引擎与数据云底座,超级工厂在云端“数字孪生”。每秒采集实体工厂30万条数据,实现虚实联动,可实时监控和调用产品、工艺、设备状态,异常情况可追溯、可视化。技术分析持续迭代,让制造体系常造常新、自我进化。
数字化为“智”造注入澎湃动能。蔚来全链路数字化智能工厂内,90公里光纤构成“神经中枢”,打造“100G高速公路”,连接工厂“智慧大脑”。依托自研AI大模型与行业小模型,80%制造场景实现AI智能决策。车身车间941台机器人协同作业,支持多平台车型共线生产,连接工艺自动化率100%,98秒完成整车车门安装。“黑灯工厂”运转自如,最快14天交付定制订单。
安徽车企不仅有全球最先进的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制造工厂,更将核心技术优势不断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奇瑞新一代鲲鹏天擎混动专用发动机实现48%以上的全球最高热效率,蔚来ET9搭载17项全球首发技术和52项同级领先技术,国轩高科首条全固态电池实验线正式贯通、实现核心设备100%国产化。
合肥、芜湖双核联动构建全球竞争力产业集群,覆盖整车制造、“三电”、“三智”、销售维保、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条已然成型。
2024年,安徽省汽车产业规模跃升、转型加速、出口扩围、质效提升,实现汽车产量357万辆,同比增长43.3%;新能源汽车产量168.4万辆,同比增长94.5%;汽车出口146.4万辆,同比增长27.7%。安徽持续深耕国际市场,全力服务车企“走出去”,汽车产业“朋友圈”已拓展至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跃居全国第一,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一辆“安徽造”。
未来城市交通会是什么样?自动驾驶已非终点。在合肥骆岗公园,“空中飞的”触手可及。
半径15米的小型停机坪上,一架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静待起飞。16组螺旋桨、碳纤维流线机身,宛若未来设备。指令下达,航空器轻盈升空,定格于50米高空,蓝天映衬着白色机身,科技感十足。
这款由合肥合翼航空运营的“EH216-S”航空器,具备无人驾驶、智能导航、精准起降功能,可提供通勤接驳、物流运输及消防应急等服务。今年3月,合翼航空获颁中国民航局载人类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OC),正式开启中国低空经济“载人时代”。
目前,合肥开通无人机医疗配送、轨道巡检、外卖配送等航线余条。丰富场景加速全链聚集,全市已汇聚低空经济企业300余家,实现研发、测试、生产、运营全链条布局。合肥的低空经济蓝图正徐徐展开。
安徽人对空间的想象不止于低空。去年10月,深蓝航天在淘宝直播间推出国内首个太空旅行船票——2027年载人飞船首次亚轨道载人旅行飞船船票预售,开卖即售罄。而执行该亚轨道飞行任务的深蓝航天可回收火箭“星云一号”,未来将在深蓝航天蚌埠基地组装。
在蚌埠市禹会区深蓝航天蚌埠基地里,工作人员正进行火箭燃料箱特种焊接。这座淮畔老工业基地,依托完备工业体系和优越区位,发力商业航天,短短数年拼出新版图。从2019年首家落户企业九州云箭,到集聚凌空天行、星河动力、深蓝航天等重点企业,蚌埠商业航天已涵盖火箭发动机、零部件、新材料、箭体制造及总装等全领域。
目前,蚌埠累计签约商业航天企业16家,协议投资55.2亿元,拥有规上企业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一个百亿级商业航天产业集群正在崛起。“蚌埠制造”的火箭发动机一次次点火升空,这座淮畔城市,正于商业航天的星辰大海中,书写“一飞冲天”的新传奇。
从低空翱翔到深空探索,安徽仰望皓月苍穹,向着新空间进军,持续拓展产业版图。
面对“小批量、多品种”市场需求,频繁更换生产线曾是效率瓶颈。“以往全靠人工换线,严重影响生产。”安徽全柴动力董事长徐玉良坦言,“能产35台的生产线台。”如今,依托数字化,零件二维码触发“智能换线”,实现“一秒切换”,效率无损。
历经76载春秋,一家“老字号”企业何以始终挺立时代潮头?当“传统”成为标签,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选择用五年时间实现“逆龄生长”:拥抱“5G+工业互联网”,植入智慧基因,这座与共和国同岁的“动力老厂”,焕发出全新活力。
1949年诞生的全柴动力,曾以传统内燃机生产著称,但在五年必一运动sport网页版登录前,其产品甚至滞后于国家排放标准。面临产品升级和新能源浪潮的双重冲击,全柴开启了一场全方位的“智变”征程:5年时间,5次产品升级,产品跃升到“国六”标准,同步推进管理战略提升,建成覆盖企业研发、生产、质量和服务互联互通的信息化系统,一个崭新的“5G+工业互联网”系统,让全柴“古树”发“智”芽。
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技术中心主任余磊表示,借着国家“智能工厂”项目的东风,全柴把生产、研发、质量、管理系统全部打通。过去数据是孤岛,现在从设计图纸到车间机床全联网,效率大幅提升。
这场“智造”变革给企业带来了实打实的效益,数据显示,数字化改造后,企业研发速度快了30%,生产效率提升35%,存货周转率提升18%。今年一季度,全柴总销量逆势增长15%,其中海外出口同比增长50%,稳居行业前三。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形式之一,安徽聚焦重点领域,梯次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数字化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数字化与省属企业生产经营各项业务深度融合,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去年,安徽出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竞争力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力争到2027年,传统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行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营业收入利润率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9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5%,工业能耗强度完成控制目标,专精特新企业占传统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千户企业拥有“三首”产品数量翻一番。
建成运行全球规模最大、覆盖最广、应用最多的量子保密通信城域网;推出全球首个运营商级量子加密办公应用量子密信,服务用户超500万;成功交付504比特超导量子计算芯片“骁鸿”……在合肥,量子科技正迸发强劲产业生命力。
合肥高新区的云飞路上,集聚了30余家量子科技龙头企业,“量子大道”声名远播。在这里,量子技术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台普通的智能手机,经过软件定制,插上量子SIM卡,便可以进行无法被窃听的量子加密通话。在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体验馆,琳琅满目的量子科技成果和互动体验产品,让人感慨,量子科技已悄然融入生活。
合肥是国内最早系统布局量子科技研发及产业化的城市之一。目前,合肥已培育集聚企业91家,居中国首位;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24个,量子信息产业相关专利数量超2000件。
聚焦合肥量子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安徽省、合肥市必一运动sport网页版登录两级建立完善了投入增长机制,实施“科技创新+场景应用”行动,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资金,计划打造不少于30个城市场景和30个产业场景;出台量子专项支持政策,安排不少于1亿元财政资金支持量子企业发展。筹备组建首期规模为2亿元的量子产业专项基金,为量子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链招引项目提供融资保障。2024年,合肥量子产业链实现营收近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6%。
从智能穿戴到航天飞船,传感器如同万物“五官”,赋予机械感知能力,是智能化的“神经触角”,万物互联的基石。
今年5月,安徽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发布:8英寸晶圆生产线首批产品成功串线。这标志着蚌埠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
赛迪顾问发布的《2025年中国MEMS产业发展与十大高质量传感器园区报告》中,蚌埠经济开发区以第六名跻身全国十大MEMS园区。
蚌埠智能传感器产业已初具规模:中央创新园区配套投用,3条公共服务示范线运营。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技术研发到场景应用,“技术—平台—产业”完整链条正加速构建。蚌埠还出台支持智能传感产业人才发展十条措施,创新“按薪定才”评价模式,让市场为人才“定价”。
不仅华鑫微纳,一大批传感器行业领军企业纷纷落子蚌埠,发展成果遍地开花,已累计建成产业空间超70万平方米,累计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0家、上市企业2家,芯动联科惯性传感器、希磁科技电流传感器等技术水平达国内一流,初步形成了研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应用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蚌埠,正崛起为微小传感器制造之都。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安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新动能积厚成势、传统动能焕新升级。
向“新”而行,以“质”致远。创新“特长生”安徽,正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以“安徽速度”擘画崭新发展蓝图。(记者张毅璞张贤良朱晓桐刘职伟)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