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为“智”造注入澎湃动能。蔚来全链路数字化智能工厂内,90公里光纤构成“神经中枢”,打造“100G高速公路”,连接工厂“智慧大脑”。依托自研AI大模型与行业小模型,80%制造场景实现AI智能决策。车身车间941台机器人协同作业,支持多平台车型共线生产,连接工艺自动化率100%,98秒完成整车车门安装。“黑灯工厂”运转自如,最快14天交付定制订单。
2024年,安徽省汽车产业规模跃升、转型加速、出口扩围、质效提升,实现汽车产量357万辆,同比增长43.3%;新能源汽车产量168.4万辆,同比增长94.5%;汽车出口146.4万辆,同比增长27.7%。安徽持续深耕国际市场,全力服务车企“走出去”,汽车产业“朋友圈”已拓展至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跃居全国第一,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一辆“安徽造”。
在蚌埠市禹会区深蓝航天蚌埠基地里,工作人员正进行火箭燃料箱特种焊接。这座淮畔老工业基地,依托完备工业体系和优越区位,发力商业航天,短短数年拼出新版图。从2019年首家落户企业九州云箭,到集聚凌空天行、星河动力、深蓝航天等重点企业,蚌埠商业航天已涵盖火箭发动机、零部件、新材料、箭体制造及总装等全领域。
1949年诞生的全柴动力,曾以传统内燃机生产著称,但在五年前,其产品甚至滞后于国家排放标准。面临产品升级和新能源浪潮的双重冲击,全柴开启了一场全方位的“智变”征程:5年时间,5次产品升级,产品跃升到“国六”标准,同步推进管理战略提升,建成覆盖企业研发、生产、质量和服务互联互通的信息化系统,一个崭新的“5G+工业互联网”系统,让全柴“古树”发“智”芽。
去年,安徽出台《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工必一·运动(B-sports)业竞争力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力争到2027年,传统产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行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营业收入利润率提高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9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5%,工业能耗强度完成控制目标,专精特新企业占传统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提高10个百分点,千户企业拥有“三首”产品数量翻一番。
聚焦合肥量子科技省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安徽省、合肥市两级建立完善了投入增长机制,实施“科技创新+场景应用”行动,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资金,计划打造不少于30个城市场景和30个产业场景必一·运动(B-sports);出台量子专项支持政策,安排不少于1亿元财政资金支持量子企业发展。筹备组建首期规模为2亿元的量子产业专项基金,为量子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链招引项目提供融资保障。2024年,合肥量子产业链实现营收近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6%。
不仅华鑫微纳,一大批传感器行业领军企业纷纷落子蚌埠,发展成果遍地开花,已累计建成产业空间超70万平方米,累计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0家、上市企业2家,芯动联科惯性传感器、希磁科技电流传感器等技术水平达国内一流,初步形成了研发、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应用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布局,蚌埠,正崛起为微小传感器制造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