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一·运动(B-sports)官方网站-打造运动新生态

必一·运动(B-sports):安徽以新质生产力锻造中国汽车产业新脊梁-必一运动官网

必一·运动(B-sports):安徽以新质生产力锻造中国汽车产业新脊梁

2025-07-15

  当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烙上“皖”字印记,当新能源汽车产量实现历史性突破、位居全国第一,这片书写过“大包干”创新改革的土地,正以新质生产力锻造中国汽车产业新脊梁。6月30日至7月6日,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深入江淮大地,解码安徽锻造新能源汽车“全链范式”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安徽省合肥市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大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图为位于合肥市肥西县的江淮汽车尊界超级工厂内的自动化焊接生产线。 新华社

  “2025年1~5月份,全省汽车、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为123.57万辆、61.33万辆,均居全国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6月30日,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文峰在“活力中国调研行”媒体见面会上介绍的数据引发全场瞩目。

  产能爆发源于双核引擎的强力驱动。在合肥,尊界超级工厂5月30日迎来了首款百万级旗舰轿车尊界S800上市,首月大定突破6500台,创中国百万级豪车新纪录。在芜湖,奇瑞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双核的强势崛起,正是根植于“整车引领-链群协同”的生态优势。合肥、芜湖两市依托整车企业的龙头牵引,联动规上零部件企业深度协作,构建了从研发设计、核心部件制造到整车总装的完整产业链闭环。2024年,合肥、芜湖对安徽省汽车产业链增长贡献率合计达74.8%,托举起安徽汽车产量的全国领先地位。

  产能扩张的涟漪正向全域扩散。在位于宁国市的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中鼎集团密封件生产线℃高温硫化成型。目前,其密封件全球市场份额超25%。据了解,截至目前,宁国市拥有汽车零部件企业450余家,规上汽车零部件企业128家。其高性能密封件产业集群更是获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而在合肥市肥西县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近200家链上企业构建起“整车厂门前配套”的奇观。

  目前,安徽省已集聚奇瑞集团、蔚来汽车、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江汽集团、合肥长安、汉马科技等7家整车企业,引育规上限上零部件企业3000余家、后市场企业1700余家,形成覆盖整车制造、“三电”、“三智”、销售维保、回收利用等关键环节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条。2024年,安徽省汽车出口量跃居全国第一,1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公路上奔驰着皖产车辆,全国每出口4辆汽车,就有1辆“安徽造”。2025年1~5月份,安徽省汽车出口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走进蚌埠传感谷的安徽华鑫微纳集成电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鑫微纳”)的无尘车间内,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指甲盖大小的晶圆承载着传感器元件的核心功能。”华鑫微纳副总经理丁敬秀介绍,随着全国首条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投产,将从很大程度上解决国内产能不足的问题。目前,这条月产万片的产线万片意向订单背后,是新能源汽车环境感知系统的命脉自主。

  产业链的延伸在滁州市的天合储能(滁州)有限公司的工厂得到验证。原料仓库内,磷酸铁锂粉末通过真空管道输往搅拌车间;化成车间里,314Ah大容量电芯正在老化测试。“我们目前拥有3条磷酸铁锂电池电芯生产线条成套储能产品生产线GWh/年。”天合储能(滁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春涛介绍说,公司新一代工商储解决方案Potentia蓝海,采用循环寿命达万次的A级长寿命电芯,同时搭配了储能智慧云平台管理系统,以智能化、数字化手段提升设备运维的效率和精准度。

  中游战场的技术促进更为激烈。在肥西县的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车间内,激光焊枪在电池模组间游走,科技创新映亮了墙上的专利证书墙:“1523项专利构筑护城河,其中发明专利236件。”公司总裁王扬拿起刚获授权的电池模组专利证书,“当行业追逐能量密度时,我们死磕安全与成本。”这种专注让该企业成为60家整车厂的“电池管家”,其智能吊具可适配130多款电池包型。在滁州,安徽胜华波汽车电器有限公司的无刷电机产线,总经理张伟兴展示着最新产品:“座椅电机全球份额突破25%,通用汽车连续四年颁发‘年度供应商大奖’。”

  下游整车的智造革命已进入深水区。记者在位于合肥市的蔚来先进制造新桥二工厂总装车间看到,自动化产线正在智能系统的指挥下高效调度。“预埋90公里光纤构建工业神经网络,实现80%制造场景AI智能决策。”工厂解说员介绍,厂区内全球首创的“魔方”车辆存取平台通过6层立体库优化调度效率,“天工”智能制造管理系统实现生产全流程100%透明化。而在肥西经开区,尊界超级工厂激光扫描仪每秒采集30万个车身数据点。“通过大数据持续优化迭代工厂的生产流程与工艺经验,实现常造常新、自我进化。”尊界超级工厂负责人魏大卫介绍说,全自动焊装线种搭接组合工艺,与让“焊点无痕”的微米级形核焊接技术,构造极致精密的高强度轻量化车身。

  在宁国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顶层设计中,“一区四园一小镇”的空间布局已全面拉开框架。通过实施国家级必一运动中国官方网站宁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公司”改革,该市获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并建成安徽(宁国)中德国际合作智能制造产业园。为强化要素保障,宁国市创新推行“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在审批服务领域,“三减三极”改革成效显著:103项涉企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环节减少37%、材料压减16%,审批时限压缩至2.1天,全力打造“企业办事不找人”的营商环境。

  这套“顶格推进、精准服务”的模式,正与省级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的技术攻坚、合肥“链长制”的资源统筹、蚌埠经开区“政府代建厂房”的服务保障协同发力,系统集成政策工具箱,共同构筑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制度竞争力。

  当制度创新与金融活水深度耦合,“生态聚合”释放的乘数效应加速显现。安徽省构建了“基金丛林+信贷创新+风险共担”的多层次金融支持体系,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注入持续动能。在合肥,“创投城市计划”全面实施,人工智能领域已形成总规模超百亿元的产业基金集群;创新推出的“科技星火贷”产品实现研发资金快速审批。在蚌埠,组建了总规模超70亿元的智能传感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扶持MEMS晶圆、车载传感器等关键技术研发。

  应用场景的开放成为创新催化剂。“全省建成85.8万个充电桩,城区形成半径不大于2公里的充电服务圈。”刘文峰介绍,安徽省出台了《安徽省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行动方案》,遴选推广景区接驳、无人配送、智慧环卫等典型示范应用场景,开放智能网联测试道路双向总里程超3000公里,合肥市入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首批应用试点城市。蚌埠传感谷的“共享”生态同样具有示范意义:政府投资建设大宗气站、污水处理厂,企业拎包入驻标准化厂房,希磁科技从签约到投产仅用4个月。

  区域协同正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2024年,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30.9%,在“4小时产业圈”高效协作体系下,天合储能(滁州)电池基地、奇瑞(芜湖)电驱动系统、蔚来(合肥)芯片研发中心等关键产业节点通过高速路网实现半日直达,形成全产业链的跨城供应闭环。

  从“跟跑”到“领跑”的产能裂变,从“卡脖子”到“国产化”的技术攻坚,从“单点发力”到“生态聚合”的机制跃升——安徽以“规模筑基、链条铸骨、生态聚气”的三级跃升,实现了新质生产力在省域层面的系统性重大突破,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可复制的全链范式。在这片创新热土上,“滴水穿石”的技术攻坚与“乔木参天”的产业生态交织共振,驱动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向全球价值链核心环节攀升,为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书写“安徽注脚”。

  免责声明:中国网汽车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中国网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本网通过10个语种11个文版,24小时对外发布信息,是中国进行国际传播、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