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翼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无人机产品吸引了代表们关注。 惠州日报记者钟玮 摄
塔吊林立的建设工地、智能机械臂精准挥舞的无人车间、巨型隧洞中焊花飞溅的能源工程现场……7月中旬,全市的全国、省、市三级人大代表分赴各县(区)深入开展“察民情惠民生助力百千万·人大代表在行动”集中履职月活动。代表们深入企业生产线、产业园区及重大项目施工现场,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平台支撑、集群培育与创新融合,倾听企业心声,剖析发展瓶颈,为惠州构建更具韧性、更高能级的产业生态贡献人大智慧。
产业平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和强引擎。在惠州各地,一批高标准、专业化的产业平台正加速崛起,成为吸引项目、集聚产业、驱动创新的核心载体。
仲恺高新区是惠州打造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的“主战场”。近日,代表们先后走进广东天一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广东辰奕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惠州市翼飞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仔细询问生产流程、技术创新、市场拓展等情况,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
近年来,仲恺高新区紧扣全市“2+1”现代化产业体系规划,重点发展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能源电子三大千亿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坚实的产业基础带来累累硕果:2021年该区获评省级超高清视频特色产业园;2022年获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省级新一代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园;2023年,其电子信息(移动智能终端)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获评“五星级”;2024年,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又入选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产业发展根基愈趋牢固。
技术突破永无止境。在随后召开的座谈会上,与会代表建议,政府需强化高精尖人才引进培育,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完善政策激励,并大力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联合攻关“卡脖子”关键技术。
距此不远的惠阳区,惠州市创荣发实业有限公司、广东维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同样一派繁忙景象。代表们在调研中获悉,2024年惠阳区规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达1025.88亿元,新型储能产业实现产必一·运动(B-sports)值103.3亿元,惠阳经济开发区、绿色低碳产业经济开发区等四大重点产业平台建设加速推进。
“成绩令人欣喜,然而深惠两地产业链紧密相连,而交通物流的‘大动脉’尚未完全畅通。”省人大代表李卓伦建议,打通深惠交通“大动脉必一·运动(B-sports)”,加快联合编制和完善深惠协同发展区规划;全力推动惠州机场二期建设,发挥深圳第二机场功能;加快推动关键轨道交通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建设进度。
博罗县智能装备产业园内同样涌动着创新与发展的热潮,道路两边塔吊林立,车辆穿梭忙碌,一派热火朝天景象。代表们先后来到惠州市天倬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江丰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实地察看企业最新生产经营情况,详细了解企业发展需求。
近年来,博罗多次荣登赛迪百强县榜单,最新排名66位,连续三年共进位23名,三个镇上榜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2024年,博罗全县地区生产总值952.24亿元,同比增长4%。今年上半年,博罗县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向好的增长态势。
“博罗传统优势产业基础扎实,建议紧抓‘百千万工程’及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机遇,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博罗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南药资源丰富,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未来前景广阔。”“积极对接广州、深圳、东莞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资源,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代表们纷纷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意见建议,推动博罗产业高质量发展。
依托坚实的产业平台,惠州各县(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实现差异化发展,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集群正加速成形。代表们围绕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补链强链、优化服务积极献策。
以龙门县为例,该县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将新材料作为主导产业之一,重点发展功能膜产业,聚力打造“湾区龙门·华南膜城”,推动功能膜产业链集聚发展。截至2025年6月,全县共引进功能膜上下游产业项目51宗,总投资超90亿元,涂布生产线条,全面达产后年产值预计突破110亿元。其中,中游薄膜生产企业34家,产品涵盖电子薄膜、包装膜、车衣膜等;上下游配套企业17家,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市人大代表李慧文在调研后表示,龙门功能膜产业从无到有、从零散到集聚,政府对企业的精准服务功不可没。“政府在配套服务上下了大功夫,比如全流程跟踪、设立创新中心等,真正为企业排忧解难。”针对产业发展面临的人才与技术难题,李慧文建议,可深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理念,加强校企合作,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力量,定期为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同时推动本地职业院校开设涂布、模切等专业课程,定向培养技能型人才,缓解企业用工难题。
位于惠东县的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园区内,纵横交错的管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各类机器有序运转,精密仪表上的指示灯闪烁出规律的节奏,中控室里巨型屏幕上的生产数据实时跃动,现代化工企业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现场调研惠州宇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立拓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惠州市晟达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后,代表们听取了惠东县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相关情况介绍。目前,惠东县正着力打造新材料、能源、渔业、旅游、制鞋、绿色智算、电子信息制造业、钢铁、绿棋楠沉香等9个百亿级产业,全力推动产业集群高效发展。尤其是新材料产业方面发展态势良好,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经过5年多的建设,基础配套逐步完善,产业项目陆续落户建设。目前,园区累计落户产业项目40宗,总投资474亿元,预计达产后年产值878亿元。
“惠东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很有发展前景”“产业发展多元化,农业、旅游业等领域大有可为”……通过现场察看,代表们深切感受到惠东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
“我们一直强调政府要发扬‘店小二’精神,就是希望政府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质量,为企业提供更贴心、更高效的服务。”全国人大代表黄艳建议,在产业链协同和本地配套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为园区企业搭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并从招商引资环节入手完善产业链,降低企业整体运行成本,提升抗风险能力。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硬实力的支撑,更需要软实力的提升和模式的创新。融合创新,正成为惠州各地激活发展新动能的重要路径。代表们建议积极探索“产业+”新模式,释放综合效益。
在惠东县高潭镇层峦叠翠的山谷中,中洞抽水蓄能电站的建设正如火如荼。烈日下,代表们深入施工腹地,只见巨型引水隧洞内焊花飞溅,工人们争分夺秒推进工程。该工程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发电量达18亿千瓦时,对优化能源结构、保障电网安全意义重大。”
一组数据印证了惠东县重点项目的推进力度:今年1~6月,全县82宗年度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4.02亿元,占年度计划的55.87%,超时序进度5.87个百分点。其中18宗省重点项目进度达64.78%,超时序14.78个百分点。
市人大代表骆潭扶在考察蓄能电站时提出融合发展战略:“建议将工业项目与高潭本地红色旅游资源、生态资源深度结合,发展科普研学与工业旅游,形成‘水电工程+革命史迹+生态观光’的完整产业链,真正让项目惠及民生,避免项目建成、百姓无感。”对此,高潭镇政府现场回应称,该镇正依托中洞抽水蓄能项目及广东东江干部学院的教育资源,积极谋划“文化旅游家园”发展路径,相关方案已在完善中。
市人大代表田建容在肯定融合方向的同时,补充了实现这一愿景的关键细节:“文旅科普的成功融合,专业规划与设计必须前置介入。”他建议,在电站主体建设阶段,应同步规划、设计和安装游客参观通道,让游客能够直观、安全地观察水力发电的核心流程和科技原理,“这样不仅能提升项目吸引力,也能避免后期改造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