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具身智能公司又掀起一轮融资狂潮,星动纪元和云深处科技几乎同时宣布分别完成近5亿元融资;它石智航天使+轮融资1.22亿美元;小雨智造融资约1亿元人民币;星海图连续完成两轮融资,获得资金超1亿美元。据IT桔子数据,截至7月10日,2025年以来,具身智能赛道已发生123起融资,涉及资金规模约173亿元,融资项目数及规模比2024年全年数据还高,而且创下了近十年来的历史最高纪录。
面对这样的融资盛况,很多人不仅会问,在技术、应用、产业生态依然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资本市场为何依然对具身智能赛道如此热情高涨,其投资逻辑何在?整个市场是否已经出现明显的泡沫?任何一个行业都不可能千帆并进,能跨过急流险滩的必然是少数,惨烈的淘汰赛何时到来?
国科嘉和高级合伙人陆佳清表示,具身智能是目前最热门的赛道,投资机构自然会积极布局,就应用而言,虽然机器人走入家庭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但在工业领域已经开始规模化应用,从资本退出渠道看,近期已经有多家公司通过不同方式开始走向二级市场,也就是说整个商业模式链条已经完整。
IDC中国研究经理李君兰认为,尽管具身智能尚处早期阶段,但其作为“AI融合物理世界”的关键技术方向,具备平台化潜力与广阔应用前景。同时,在中美等国的战略引导下,资本市场关注的并非短期盈利能力,而是其在制造、服务、物流、家庭等万亿级产业中的重构潜力,本质上是对具身智能未来规模化落地应用的战略性押注。
万创投行董事总经理康立冬表示,投资机构的热情源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是技术趋势和政策的支持,大家普遍认为具身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下一波浪潮,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则增强了资本市场的信心,其次是技术奇点的临近,多模态大模型和机器人控制技术的融合在加速,有些企业已在工业焊接、无人零售、高危作业等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验证了技术可行性,再次是产业资本与国家队的入场,像美团、腾讯、宁德时代等产业资本投资布局物流自动化、智能制造这些协同场景,国资基金则押注国产替代和硬科技突破;最后是市场潜力与估值增长的预期都非常大,所以资本这方面都会提前布局,押注未来头部企业的爆发式增长。
研究机构预测,到今年必一·运动(B-sports)年底,我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超9700亿元,到2030年将达到1.55万亿元。可以说,投资具身智能就是投资未来,任何一家投资机构都不会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宁投错企业不能错过行业。
对于行业是否存在泡沫的问题,上述三位专家一致认为存在,但泡沫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而且是有价值的。
陆佳清认为,目前具身智能领域存在很大泡沫,但这也符合历史规律,所有的热门赛道在快速发展期,从一级市场上都会存在很大的泡沫,但只要整个行业能够快速发展,将前期透支的估值填平,或通过上市在二级市场将其消化掉,那对于投资机构而言就都是可以接受的。
“具身智能领域当前确实存在一定的结构性泡沫,部分项目可能在产品尚未成熟、应用验证有限的情况下获得较高估值,但整体仍处于技术驱动下的合理扩张阶段。当前的资本活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行业基础设施和生态体系的加速构建,为后续落地奠定了基础。”李君兰也表示。
康立冬认为,现在确实存在一定泡沫,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估值与商业化进度的脱节,有些企业估值达百亿元以上,但商业化路径现在都不清晰,依赖资本运作而不是实际营收。其次,早期融资集中,同质化严重,今年差不多八成融资集中在天使轮和A轮,多数企业还在实验室阶段,而且产品也比较同质化,很多公司过度强调人形机器人双足行走能力,但上肢灵活性是不够。最后是二级市场炒作,有的上市公司出于投机心理而涉足具身智能概念,从而拉升股价,但实际业务关联性弱。不过,泡沫不是没有价值,火热的资本市场会加速技术迭代和供应链的成熟,将为行业长期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沉帆侧畔数帆过,病树前头几木春,这是产业发展的残酷真相,任何一个赛道最后剩下的只能是少数优秀企业,大多数将成为过客和陪衬。
虽然目前资本市场热情高涨,但陆佳清给出的时间是半年内,大量的公司会倒下,头部的几家公司以及拥有较高技术壁垒和场景资源优势的公司才能够存活。所以就自己的机构而言,如果要投资这个赛道就会选择头部企业。就创业而言,具身智能领域已经非常难进入,技术的开源化、供应链的透明化让各个细分赛道都已经非常卷。
陆佳清认为,目前,布局具身智能赛道的公司已达数百家。随着技术演进与落地节奏加快,行业预计将在未来2~3年内迎来洗牌期,资源将加速向具备核心能力的头部企业聚集。在此背景下,企业若希望脱颖而出,须构建涵盖模型、硬件、应用、数据与生态的闭环体系,聚焦特定应用场景,打造必一·运动(B-sports)清晰的差异化竞争力。反之,若无法深入垂直场景或建立有效的生态协同机制,未来将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康立冬给出的时间节点和陆佳清差不多,他表示,从行业整体趋势来看,2026年上半年会是企业证明商业化能力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不能实现千台级交付或稳定营收的企业,融资会很困难,资源会逐渐向头部集中,第一梯队会凭借技术、资本和场景优势加速整合。2027-2030左右行业将经历大规模洗牌,80%以上企业可能被并购或退出。可以跨过技术、成本、应用场景三重门槛的公司才更容易活下来。除此之外,有产业资本或国资背景的企业,因为更容易获得订单和资源支持,活下去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