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新兴科技和产业赛道。今年,“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20多个城市也提出相关发展目标。8月6日又有重磅消息,《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提出到2027年要实现“三百”,即集聚百家行业骨干企业、落地百大创新应用场景、推广百件国际领先产品,并推动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竞逐具身智能这一产业热门赛道,杭州、北京、深圳等城市已陆续出招。去年底《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9年)》发布,《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于今年2月份发布,《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紧接着于3月份发布。
在具身智能这一领域,北京、深圳、上海、杭州凭借技术、产业和生态综合优势,整体领先全国。具身智能“前四强”城市接连发力,发挥各自优势提出了不同的具体策略。在这场卡位战中,各城各有特色。
根据今年2月召开的《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新闻发布会所透露的数据,北京目前拥有约2400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约占全国四成。在具身智能领域,已经形成包括核心零部件、整机制造、场景应用等环节,覆盖软硬件协同、场景验证、量产推广的完整链条。目前海淀区已经集聚具身智能企业297家,北京亦庄集聚具身智能及智能制造生态企业300余家。
上海机器人产业规模约占全国三分之一,诞生了全球首个规模破百万量级的异构机器人数据集、全球首个百万真机数据集开源项目AgiBot World、国内首家实现千台以上通用具身机器人量产的企业等。
深圳的机器人行业也有诸多“第一”: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数量全国第一;深圳机器人产业链去年总产值达2012亿元,同比增长12.58%,全国居首;摩根士丹利全球人形机器人上市公司百强名单中,深圳7家企业上榜,数量全国第一,占中国大陆上榜企业近1/4;深圳机器人产业去年以72起融资事件继续位居全国第一,“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等上市企业都诞生于此。
根据《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9 年)》,杭州拥有机器人相关企业200余家,2023年机器人产业链工业产值达150亿元,集聚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覆盖机器人零部件生产、整机制造、系统集成等产业链环节,涌现出了浙江大学、宇树科技、五八智能等具备人形机器人研发、制造、出货能力的企业和科研单位。
梳理四地具身智能发展规划,各地都针对技术突破、企业培育、应用场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出2027年发展目标。
北京:围绕具身大小脑模型、具身智能芯片、全身运动控制等方面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产出不少于10项国际领先的软硬件产品,具身智能上下游产业链基本实现国产化。
深圳: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AI芯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融合技术、多模态感知技术、高精度运动控制技术、灵巧操作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
杭州:具身智能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主导和参与制定国际、国家标准3-5项。
北京: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培育产业链上下游核心企业不少于50家,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在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服务三大场景实现不少于100项规模化应用,量产总规模率先突破万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上海:建设不少于4个具身智能高质量孵化器,实现百家行业骨干企业集聚、百大创新应用场景落地与百件国际领先产品推广,上海市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深圳:新增培育估值过百亿企业10家以上、营收超十亿企业20家以上,实现十亿级应用场景落地50个以上,关联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相关企业超过1200家。
杭州:围绕全尺寸通用机器人及工业制造机器人、巡检巡逻机器人、医疗手术机器人、文旅服务机器人等细分赛道,引育全球头部整机企业3-4家,培育冠军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10家以上,在制造、文旅、巡检、医疗、应急、物流、城市管理、家庭服务等领域,打造形成30个以上行业应用示范场景。
北京:建设世界模型仿真、数据采集、中试验证、场景开放测试等一批新型研究创新平台,建设不少于2个具身智能特色产业集聚区,打造具身智能领域产教融合基地,营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具身智能产业生态。
深圳:打造公共服务平台矩阵,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团队等加入,形成更完善的产业生态。
杭州: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成,支撑人形机器人产品的中试检验、场景推广、算力协同的基础设施基本健全。
《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中,将引领核心技术攻坚突破摆在重点任务的首要位置,提出重点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AI芯片、仿生灵巧手、基座及垂直领域大模型、本体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揭榜挂帅、项目经理人制、业主制等方式分阶段、分批次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离不开好的创新生态体系。深圳提出了提升规模化制造能力、首台(套)应用、供应链协同创新、服务企业出海等支持政策,充分体现深圳制造业链条完整、产业基础雄厚及深港协同的优势。例如,支持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建设制造工厂;聚焦政务服务、工业制造、教育、医疗健康、交通、气象、经济运行、公共安全、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滚动开放不少于50个应用场景;支持龙头企业自主创新,做大做强,精准服务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发挥引领性作用的企业,在资金、空间等方面必一运动官网加大支持力度。
《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从技术引领、平台支撑、场景开放、生态构筑等四个维度全面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其中提出,聚焦多模态融合感知技术、“大脑”大模型、“小脑”模型技能库、机器人运动控制、核心零部件、智能芯片等具身智能关键技术,促进产学研协同攻关,不断提升具身机器人性能水平,加快构建国产化技术体系。同时,按照场景成熟度分批次分阶段加大开放,优先推动在科研教育场景扩大开发者生态,逐步推进在汽车生产、工业焊接、煤炭矿业等领域联合研发和规模化场景落地,前瞻探索家庭服务、养老助老场景等人机共生环境应用解决方案,力争实现万台机器人规模落地,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上海市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则发挥出上海已有的大模型产业基础优势。已炼就四大基础模型、累计有82款大模型通过备案的上海,以厚实模型为家底,明确在具身智能领域重点攻关感知决策模型、运动控制模型、具身系统技术、具身语料技术、自主操作系统五大方向。
此外,统筹建设算力、数字孪生实训、中试、投资、租赁五大公共平台,给予建设项目最高50%、不超过2000万元支持。以物流装配、工业制造、商业零售、医疗康养、家政服务等领域为牵引,开展场景征集与任务揭榜,探索具身智能应用新业态,对产业创新融合示范应用项目,按照核定项目总投资,给予最高20%且不超过1000万元支持。
《杭州市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9年)》以“最优本体+最强大脑”为重点,重点任务包括攻关“大脑”“小脑”核心技术、突破仿生“肢体”关键技术、加强交叉融合创新能力、强化产品中试检验、推动场景供需对接、组建机器人产业专项基金等。
杭州还结合各地区科研和产业资源禀赋,加快打造人形机器人产研转化引领区(余杭区、西湖区、滨江区)、产研结合示范区(萧山区、钱塘区)、协同制造发展区(上城信息智能高新区、临平经济技术开发区、富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临安青山湖科技城),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沙头街道天安社区泰然四路66号泰然立城A座12-14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