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记者走进中油宝世顺(秦皇岛)钢管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车间,一条长达300米的焊管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全球首条“直缝+螺旋”双工艺新能源焊管生产线在此投产,生产线毫米的氢能输送管材,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近年来,我市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聚焦装备制造、生物制造、新材料等特色主导产业,通过建立战略性技术“发现-遴选-做强”机制,全面提升必一运动官网产业发展能级,培育了一批新产业、新业态的行业领军者。
今年1至5月,全市新动能加快成长,新质生产力培育不断壮大。全市规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快于规上工业5.9个百分点。其中,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新材料和高端技术装备制造领域分别增长51.7%、19.6%、22.7%和10.6%。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近年来,我市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体系。
中油宝世顺(秦皇岛)钢管有限公司拥有当今世界最先进的JCOE直缝埋弧焊接钢管和螺旋焊管预精焊生产设备和生产技术,以生产油气输送用直缝埋弧焊管、螺旋埋弧焊管、钢管管件和钢管防腐产品为主,着力打造国内第一、世界一流的钢管加工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中俄石油管道、西气东输二线等国家重点工程。近年来,氢能源产业发展迅速,氢能输送管材需求增长旺盛,公司加大科研力度,进行产品创新,抢占新的市场。
“‘直缝+螺旋’双工艺新能源焊管生产线的产品已与中石化、国家管网等企业签订订单,产品应用于京津冀氢能走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至京津冀地区氢气输运管道示范工程等重大工程,年产值突破15亿元。”中油宝世顺技术负责人李明远介绍。
7月15日,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礼鼎半导体科技秦皇岛有限公司的“高端集成电路封装载板智能制造工厂”内,一台台德国进口的激光钻孔机正以0.1毫米的精度在基板上钻孔。这种载板是芯片的“底座”,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
“我们自主研发的‘载板微孔加工技术’将孔径缩小至50微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礼鼎半导体副总经理王晓峰说,“项目投产后,年产能达36万平方米,可满足国内10%的市场需求,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
目前,礼鼎半导体已与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建立合作,推动秦皇岛电子信息产业向“芯片-封装-测试”全链条延伸。
疏通创新链和产业链间的卡点堵点,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我市不断以高水平创新成果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向质跃升,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
7月2日,在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的码头上,一艘11.5万吨原油轮正在进行最后调试。这是河北省内在建的吨位最大的油轮,填补了区域产业空白。
“我们采用‘双燃料动力+智能航行’技术,能耗降低15%,航速提升1节。”公司总工程师李志强说,“公司造船订单已排至2028年,年交付量从5艘增至12艘,产值突破50亿元。”
目前,我市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已集聚企业30家,年造船能力达200万载重吨,成为环渤海船舶制造重要基地。
6月30日,在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的铝车轮“灯塔工厂”内,机械臂正以每秒1.5个的速度抓取轮毂,AI质检系统在0.3秒内完成缺陷检测。这是全球铝车轮行业首个“灯塔工厂”,代表智能制造最高水平。
“我们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生产流程全透明化,订单交付周期缩短20%。”中信戴卡CIO黄春兵说,“目前,公司铝车轮全球市场占有率达35%、产销量连续14年高居行业榜首,为宝马、奔驰等车企配套,年出口额超10亿美元。”
中信戴卡连续多年居行业销量榜首,是企业注重研发、与驻秦高校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的结果。2024年,公司与燕山大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形成“企业需求+高校科研”的互补模式,为汽车零部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高性能主动悬挂技术、镁合金半固态成形技术等一批新的科研成果,为中信戴卡汽车零部件生产提供了坚强技术支撑。“我们每年投入研发经费超5亿元,与高校共建实验室12个。”黄春兵说。
我市通过构建“政策引导+平台支撑+人才保障”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已形成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核心动能。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创新平台56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935家,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盛夏时节,走进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一座座现代化的科研、生产机构拔地而起。“目前,园区已集聚生物制造、医疗器械企业60家,年产值突破50亿元。”园区总经理王鹏介绍。
发展新质生产力,下好未来产业先手棋。依托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政策、区位优势,我市加强前瞻谋划部署,积极引进和培育生命健康、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2024年,全市重点康养产业累计完成投资138.2亿元,位列全省第一。
今年3月,总投资5.5亿元的微元合成生物项目在北戴河新区建成投产。7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公告,正式批准D-阿洛酮糖等20种“三新食品”。微元合成生物凭借全球首创的“AS10菌株一步发酵法生物合成工艺”,成为全国首家通过生物发酵工艺获批的企业。这一重大技术突破标志着我国在功能性健康糖领域实现从技术跟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除此之外,微元合成生物依托自主知识产权和全球领先的合成生物技术,突破传统胆红素提取工艺,通过微生物发酵实现胆红素规模化生产,成本降低60%,纯度提升至99%以上,不仅填补了国内高端合成生物原料市场空白,更为秦皇岛生物制造产业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
国家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政策优势、优良的营商环境,使得我市成为生命健康产业项目引进的高地、企业投资设厂的洼地。
全球康制药(秦皇岛)有限公司作为河北省首家生物制药原辅料生产企业,专注胎牛血清、细胞培养基等高端产品研发。公司投资1亿元建设的十万级净化车间,采用超滤膜分离技术,将胎牛血清内毒素含量控制在0.5EU/mL以下,达到美国USP标准,产品远销海外,服务辉瑞、默克等国际药企。
“入驻秦皇岛综保区后,出口退税周期从30天缩短至3天。”公司总经理杨雪介绍,今年计划投资2亿元建设二期项目,新增细胞治疗用培养基生产线,填补国内空白。
为做大做强生物制造产业,我市加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能。目前,我市已发布生物制造应用场景清单696项,推动27项科技成果转化,202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45%,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从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全球领跑,到传统造船业的绿色蝶变,再到生命健康产业的集群崛起……北依燕山、南临渤海的港城正以新质生产力为帆,在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