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及中国官方发布的数据,中国自 2013 年起已连续 12 年保持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地位。
2024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达 30.2 万套,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 50%。自 2013 年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市场以来,中国每年的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均居世界首位。
例如,2023 年中国安装量为 27.63 万台,占全球 51%,是日本(4.61 万台)、美国(3.76 万台)、韩国(3.14 万台)和德国(2.84 万台)四国总和的 3 倍以上。
这一优势不仅体现在新装机量上,中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在 2023 年已接近 180 万台,成为全球首个突破这一规模的国家。
从增长轨迹看,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呈现显著的扩张态势。2015 年销量仅为 7 万套,到 2024 年已跃升至 30.2 万套,十年间增长超过 4 倍。
即使在 2020 年全球疫情冲击下,中国市场仍展现出韧性 ——2021 年销量同比反弹超 20%,2022 年更以 29 万台的安装量创历史新高。
中国已形成 “核心零部件 - 整机制造 - 系统集成” 的完整产业生态。工业机器人产量从 2015 年的 3.3 万套增长至 2024 年的 55.6 万套,成为全球第一大生产国。
国产核心零部件(如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的国产化率从十年前的不足 30% 提升至 2024 年的 47%,部分高端产品已实现进口替代。
例如,绿的谐波、埃斯顿等企业的减速器和控制器产品已进入国际主流供应链。
政策支持在产业升级中起到关键作用。“中国制造 2025”“十四五”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等政策推动下,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国家级机器人创新中心,浙江、广东等省份形成区域产业集群,推动技术共享与联合攻关。
2024 年,中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总量的 2/3,在协作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突破显著。
工业机器人已广泛渗透至国民经济 71 个行业大类、236 个行业中类,覆盖汽车制造、3C 电子、金属加工等核心领域。
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从 2015 年的每万人 36 台跃升至 2023 年的 470 台,位居全球第三位。以汽车行业为例,中国汽车制造领域的机器人渗透率已超 70%,焊接、冲压等环节的自动化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服务机器人市场同样表现亮眼。2024 年,中国厂商在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中占据 84.7% 的份额,仓储物流、养老助残等场景的渗透率显著提升。例如,极智嘉(Geek+)的 AMR 机器人已服务于全球 50 多个国家的物流中心。
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正加速 “出海”。2023 年,国产机器人厂商境外收入达 95.8 亿元,亚太、欧洲、北美市场贡献了 90% 的份额。
2024 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出口同比增长 61.5%,市场份额跃居全球第二。例如,埃斯顿收购德国 Cloos 后,通过本土化生产将欧洲市场交付周期缩短 30%。
这一市场地位的稳固,不仅源于中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产业链完整的先天优势,更得益于技术创新、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深度共振。
正如 IFR 报告指出,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长期增长潜力依然巨大,预计 2025-2027 年将保持 5%-10% 必一运动中国官方网站的年均增速。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的融合应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有望进一步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持续引领全球产业变革。
财经号声明:本文由入驻中金在线财经号平台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中金在线立场。仅供读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同时提醒网友提高风险意识,请勿私下汇款给自媒体作者,避免造成金钱损失,风险自负。如有文章和图片作品版权及其他问题,请联系本站。
全国商报联合会是198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注册成立的全国性新闻媒体组织机构,党建领导机关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在积极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持续搭建全球经贸合作及文化交流对话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