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的东方电气集团,昔日的传统厂房已蜕变为智能制造的前沿阵地。近日,记者随国资委新闻中心举办的“走进新国企——品牌引领·智链未来”活动深入东方电气,走进这个代表中国制造巅峰实力的现代化重装基地,近距离观察“无人车间”如何催生“大国重器”,探寻碳捕集等前沿技术的破局之道,更感受到东汽精神在一次次技术攻关中的深沉力量。
这群东方电气人将东汽精神刻进流程,也烧进钢铁。如今的叶片无人车间、黑灯生产线和碳捕集实验平台,不只是技术成果,更是灾难中淬火重生的象征。它们连接着东方电气从三线建设走来的奋斗史,也映照出中国制造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时代跃迁。未来,这份坚韧与创新还将继续托举更多“大国重器”,走向世界。
在东方电气旗下东方电机“中华第一跨”的大型清洁能源装备重型制造数字化车间,映入眼帘的是400米长的厂房内,大型设备鳞次栉比,350吨重型卧车上,近百吨重的百万千瓦热电转轴正在加工,自动化设备井然有序地运转。
“别看这机器看着笨重,加工精度却极高。”东方电机研发中心主任宋敏指着一根核电转轴介绍道,“像这种轴,我们要保证它的加工精度控制在0.01毫米之内,也就是比头发丝还细的1/10。”他又转头指向球阀,一种用于抽水蓄能电站中的关键核心设备,本质上是一种直径超过2米、承压超过1000米大尺寸高压的“水龙头”,用于控制抽蓄机组“放水”或“断水”的核心环节,说:“这种球阀在出厂之前都会进行压力和密封试验,我们现在的技术已经保证可以滴水不漏。宋敏接着笑称:“客户要求,一旦漏一滴水就要款上万元,我们现在掌握这个关键核心技术,能确保金属和金属之间密封严丝合缝,确保滴水不漏。”
这背后,是东方电气近年来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成果。以“黑灯产线”为代表的叶片无人车间,通过工艺参数建模、三维仿真、在线测量等系统协同作业,实现了加工全过程无人化、数据化。“我们的高级计划排程系统会根据订单和设备情况自动排程,让每一台设备‘知道’每一秒钟该干什么。”东方汽轮机数智部副部长易泰勋在参观中介绍道。
在汽轮机总装环节,东方电气旗下东方汽轮机依托自研的数字总装预测系统,成功解决了大尺寸测量不准、变形预测不清等行业难题,总装周期缩短了40%,产能提升60%。在焊接车间,机器人焊接系统配合焊缝质量在线检测,建成了行业首个绿色高效“三零”焊接数字化场景——零变形、零缺陷、零排放。
“我们是行业里唯一一家通过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双国标四级认证的企业。”易泰勋自豪地说,“经过四年建设,我们已经建成了9个数字化车间,实现了数字化全覆盖。”
大国重器,不再只是“又大又重”,而是在数据驱动下,朝着“更快、更准、更绿”的方向加速演进。
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东方电气积极布局碳捕集前沿技术,力求在源头降本、系统效率和规模化落地上取得突破。2024年9月,东方电气旗下东方锅炉成功实现国际首个基于化学链燃烧技术的5兆瓦中试装置自热安全稳定运行,碳捕集率超过95%,出口二氧化碳浓度高达90%以上。
“与传统碳捕集技术相比,这项技术的最大优势在于燃烧后二氧化碳自分离,无需额外空分、吸收等能耗巨大的工艺环节。”东方锅炉基础研发部副部长林山虎介绍说,“目前我们单位碳捕集成本已下降至每吨100元左右,未来有望降低至几十元,而传统方式通常在300元以上。”
这一核心技术将传统燃烧过程一分为二,通过载氧体循环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在反应过程中自然完成氧气分离。这种设计既保证了燃烧效率,又大幅减少后处理环节中的能耗和投资成本。林山虎透露,如果载氧体实现“零损耗”循环使用,碳捕集成本将进一步逼近行业最低极限。
该技术目前已进入工业化推进阶段,计划近年实现20兆瓦示范项目建设,标志着东方电气正从“实验领先”迈向“产业领跑”,为行业能源脱碳探索出一条更加经济、可持续的新路径。
在5月10日举办的东汽精神文化周启动仪式暨东方电气品牌之夜上,东方电气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张彦军表示,东方电气集团不忘产业报国初心、牢记制造强国使命,始终把弘扬东汽精神、推进品牌建设作为牢记嘱托、挺膺担当的具体实践,
“东汽精神,不仅仅属于我们企业,它更是挺直中国工业制造自信自立自强脊梁的精神。”在接受采访时,东方电气集团党群工作部部长柯俊雄动情地回忆。
这份精神,诞生于历史深处,锤炼于生死之间。2008年“5·12”汶川地震,东方汽轮机厂区位于震中,成为中央企业中受灾最重、损失最大、遇难人数最多的一家企业——27亿元资产毁于一旦。但废墟之上,东方电气人没有一刻停工。“哪怕是在厂房塌必一·运动(B-sports)了、水电断了的情况下,我们的人都守在机器边上,不让一台设备报废。”东方汽轮机员工至今记忆犹新。
也是在那一年,首次提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坚韧不拔、艰苦创业,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24字东汽精神,成为后来激励无数员工奋斗的力量源泉。
在数字化转型推进最艰难的阶段,这种精神再一次成为力量源泉。“刚开始真是‘四个不会’:不愿转、不敢改、不会干、缺人手。”项目负责人坦言,设备太大、流程太复杂,转型几乎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参考。“当时组建了七人攻坚组,加班是常事,赶上限电,有人守着电脑在夜里抢通系统。”
这群东方电气人将东汽精神刻进流程,也烧进钢铁。如今的叶片无人车间、黑灯生产线和碳捕集实验平台,不只是技术成果,更是灾难中淬火重生的象征。它们连接着东方电气从三线建设走来的奋斗史,也映照出中国制造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时代跃迁。未来,这份坚韧与创新还将继续托举更多“大国重器”,走向世界。